小知識:外露可導電部分和外界可導電部分
外露可導電部分與外界可導電部分是電擊防護、接地中重要的術語,概念不同且容易混淆。
1、英文名稱差別較大
這兩個術語來自IEC,翻譯成中文后文字上相近。外露可導電部分的英文名稱為exposed-conductive-part,外界可導電部分的英文是extraneous-conductive-part,兩者有共同的conductive-part,即導電部分。Exposed有外露、暴露無遺、暴露之意,因此,exposed-conductive-part是外露可導電部分,中文比較準確;而extraneous的意思是外來的、外部的,因此,extraneous-conductive-part是電氣裝置之外的可導電部分。
2、術語不同
我國多部規(guī)范的術語定義如下:
外露可導電部分:設備上能觸及到的可導電部分,它在正常情況下不帶電,但是在基本絕緣損壞時會帶電。
設備的金屬外殼符合外露可導電部分的定義,正常情況下由于絕緣良好,金屬外殼不帶電,但當絕緣損壞,則金屬外殼帶電。因此,外露可導電部分應根據系統(tǒng)類型進行有效的接地(參見圖1)。
圖1 外露可導電部分示例
外界可導電部分:非電氣裝置的組成部分,且易于引入電位的可導電部分,該電位通常為局部地電位。
外界可導電部分是電氣裝置之外的可導電部分,例如金屬水管、金屬構架等,也稱為裝置外可導電部分。外界可導電部分處于電氣裝置外,因此電氣裝置發(fā)生碰殼故障時,故障電流不會傳到外界可導電部分。但當人同時觸及外界可導電部分和故障狀態(tài)下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時,就會發(fā)生電擊事故。因此對外界可導電部分作等電位聯結是非常必要的。
3、對兩者的要求不同
從定義可以看出,外界可導電部分側重于等電位聯結,而外露可導電部分多用于自動切斷電源的電擊防護措施。
通過分析,不知是否清楚這兩個文字相近的概念。